技术化路线高频出现,海水淡化产业迎来换挡提
添加时间:2018-05-18 20:24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随着市场潜力的释放,民间资本进入海水淡化行业提速,行业中坚力量有望借力资本市场加速规模扩张。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注重质量和创新成为海水淡化企业发展的趋势,技术化路线将成为一些中小企业谋求更广发展空间的新选择。
作为传统水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淡化行业迎来了多重利好,包括行业上市企业业绩向好、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推进等。在此背景下,海水淡化行业市场持续走强。随着沿海经济地区的快速发展,沿海高耗水行业的转型升级、海岛的开发与保护等对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翘楚有望从中获益。
从市场状况来说,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呈现上行走势。在政策层面上,顶层设计也越来越重视海水淡化产业,利好政策频出。《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保证了国内前景可观的产能规模和装备供给变革的政策延续性。财政扶持方面,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资金等对海岛海水淡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落实已经出台的海水淡化税收优惠政策。
未来三年内,多部委还确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推动完善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的机制与政策,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海水利用实现规模化应用,自主海水利用核心技术、材料和关键装备实现产品系列化。这些政策意味着,海水淡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创新将会是海水淡化板块长期的投资核心。
回顾2017年,海水淡化利好密集释放,整体产业链持续深度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加快。从整体市场表现看,海水淡化行业指数整体表现较弱,与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废水处理等板块相较略显逊色。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底,我国海水利用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超过13.84亿元,比上年增长接近7.27%。具体来看,全国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超过115个,产水规模达到120万吨/日。
发展提速,是海水淡化行业供给变革成效的体现。在消费端,加速淡化海水走进千家万户;在生产端,提升工艺制造水平,确保海水淡化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性;在研发端,通过制定鼓励国产零部件扶持政策,引导企业研发;加速海水淡化市场体制等规范的制定,提升资源质量。
行业供给变革深化,带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链各环节集中度提升,行业中坚力量显著受益。诚如碧水源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37.67亿元,同比增长54.82%;实现归母净利润25.09亿元,同比增长35.9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2.69亿元,同比增25.03%。同样交出亮眼成绩单的还有巴安水务,2017年巴安水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1.84%。
在这一过程中,海水淡化行业逐步实现优胜劣汰,一批在资金、研发上具备优势的企业乘势扩张规模。2018年3月,巴安水务再次在海外版图中再下一城:成功竞得曼格什套州库雷克镇50000m³/日海水淡化厂建设项目。据悉,此项目所在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意味着巴安水务大力发展的全球化战略和“海水淡化”业务重点方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由于项目审批和市场准入壁垒在降低,2017年以来海水淡化企业的核心竞争由之前的以规模效益和销售为核心,逐步走进以技术研发壁垒、成本和供应链为核心要素的生态格局。业内认为,我国海水淡化设备市场空间极大,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开始在政策红利下实现市场分割。部分有技术优势、有良好装备制造成本优势和供应链的企业,诚如海水淡化综合服务商,在逐步做强做大。